毛主席10天10夜都没想通的问题, 印度前驻华大使竟然想通了
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,已赘述文章结尾
那年秋天,拉萨的天特别高。
风透着寒意,连解放军老兵都说,山口那边的雪比往年更早。
可就在这个时候,毛泽东做了件让身边人都没想到的事——他停下了所有事务,连续十天没睡好,只盯着一样东西:一张地图。
不是别的,就是中印边境那张争了快十年的线。
到底是什么让他这么犹豫?战争那年,他已经69岁,经历过井冈山、长征、抗美援朝,却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边境问题上犯了难。
说起来,事情还得从西藏说起。
1959年,藏地动荡,达赖喇嘛离开拉萨,穿越喜马拉雅山区进入印度。
那一行人走了整整十三天,沿途风雪交加,几乎冻死在山口。
可一过边境,印度方面立刻派车接应,安排住进达兰萨拉,还专门设立了“西藏流亡政府”。
这事儿,在北京引起了极大震动。
那时候,中印关系正处在微妙阶段。
早几年,周恩来还亲自四次访问印度,和尼赫鲁谈边界问题。
双方见面客客气气,表面上都说要“和平共处”。
可尼赫鲁回国后,印度却悄悄开始实施“前进政策”——在争议地区修路、设哨、驻军,一步步往中国这边逼。
北京方面并不是没察觉,只是当时精力确实有限。
那几年,国内正经历困难时期,沿海局势也不稳,台湾那边随时可能出事。
西部边境,对中央来说,确实排不上优先级。
可1959年以后,形势变了。
那一年,印军在空喀山口主动开火,第一次和解放军发生直接冲突。
尼赫鲁公开在议会质疑中国对西藏的主权,印度国内反华情绪迅速升温。
更关键的是,美苏在背后开始表态。
苏联趁着中苏关系破裂,转向支持印度。
美国也通过情报和物资支援,暗中推波助澜。
就这样,一个原本可以坐下来谈的问题,被一步步推向军事对峙的边缘。
1960年,周恩来再次赴印,会见尼赫鲁。
这是一次关键的谈话。
周总理语气平和地说:“我们可以各让一步,就按照实际控制线来划。”尼赫鲁却冷冷地回应:“东段我们已经控制的,就是我们的;西段我们还没控制的,也应该是我们的。”
这话说出来,翻译都愣了一下。
周恩来没立刻回话,只是抬头看了尼赫鲁几秒,然后缓缓点头。
那天之后,谈判没有再推进。
接下来两年,边境小规模摩擦越来越频繁。
北京一边安抚国内情绪,一边继续尝试外交解决。
可每次释放善意,换来的却是印军更进一步。
1962年10月,事情终于到了临界点。
印军越过空喀山口,建立前进阵地,甚至朝解放军巡逻队开火。
毛泽东没有再犹豫。
他召集中央军委,拍板决定:进行一次“自卫反击”。
指令下达时,是10月17日凌晨,天还没亮。
总参作战部的灯通宵没灭,电报一封封发往前线。
10月20日凌晨5点,解放军发动攻击。
那是个极端艰苦的战场,海拔超过4000米,含氧量不到平原的60%。
部队靠牦牛驮粮,战士们穿着棉军装,冻得嘴唇发紫。
可他们打得很快。
仅仅三天,解放军就突破印军多个阵地。
到11月中旬,32天作战结束,印军伤亡超过9000人,被俘近4000。
中国方面也伤亡2400人,但没有一人被俘。
毛泽东在听完汇报后,只说了一句:“可以了,让他们撤回来。”
随后,中国方面主动宣布停火,并将部队撤回实际控制线以北。
这一举动让外界一片哗然。
有人说是战略克制,有人说是政治姿态。
可在毛泽东看来,目的已经达到:“不是为了多占地盘,是让他们记住这条线。”
战后,尼赫鲁在国会的讲话语气软了许多。
他说:“我们低估了中国的反应。”两年后,他因病去世。
此后多年,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一直保持克制。
而那张地图,毛泽东后来再没拿出来看过。
参考资料:
李丹慧,《周恩来外交风云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3年
王树增,《解放军战史·对印自卫反击作战》,解放军出版社,2007年
叶永烈编,《毛泽东与世界:外交档案解密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,2004年
Nehru, Jawaharlal. Selected Works, Government of India Press, 1984
Neville Maxwell, India‘s China War, Jonathan Cape, 1970
- 上一篇:合肥市庐阳政务服务中心旁停车场免费时长延至1小时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- 下一篇:没有了